当下未成年人容易犯罪的原因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3-10-26 17:16:26 浏览次数:334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 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 18 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 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 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 解释》中也指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理原则是‘ 以教育为主、以惩罚为辅 ’。
我国刑事责任最低年龄相比世界各国 法律规定确实偏高,如今发现很多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人确已具备了认知能力,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导致了部分未成年人知法犯法却又不畏惧法律,故意实施法律无法制裁的恶劣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1、生理发育失调
涉罪未成年人处于青春期,生理结构迅速发育成熟,但心理发育却相对滞后,二者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生理上,个体激素分泌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高,包括大脑在内的神经系统兴奋性持续增强,身体各个器官进入快速成长的阶段,性器官逐渐成熟。多种因素交互叠加促使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情 绪易于激动、难以自控,容易导致性犯罪等各类暴 力性犯罪活动。精力过剩且调节能力不强、兴奋度高且控制力不强、性机能发育成熟且道德法制观念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生理原因。
2、家庭教育管理的失当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个课堂,父母等监护人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科学、完整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存在缺陷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结构残缺、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行为不良。。这些监护人在未成年子女 成长的过程中不但未能对其三观的形成给予有效 的引导,自身存在的品行缺陷反而对未成年子女形成了不良示范,为未成年子女触犯法律埋下了隐患。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社会属性是人的基本特性。这种属性一方面 可以帮助人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使人在社会中习得反社会的思想和不良行为模式。社会教 育上的缺失可能会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的专门的社会教育 机构或教育内容对这些游离于学校之外、处于成长“空档期”的未成年人加以引 导、教育和监督,这些孩子在社会上没有自己的归属另一方面,因为未成年人具 备一定的学习模仿能力,却又缺乏自律性,他们在社会游离时会遇到各种各样 “新奇”的事件,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诱惑,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就易与之合流,发生犯罪。因此,未成年人可能会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而发生犯罪。
大众媒体环境不良可能会引发未成年人犯罪。暴力传媒信息侵蚀未成年人尚未发育成熟的心智 ,为他们的暴力行为提供灵感,致使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中国现在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经发展迅速、物质日益充裕的同时,人们观念分化,呈多样性发展,出现具有暴力色彩、腐蚀思想的精神制品。
4、司法保护效能不足
虽然我国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创设工作机制等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仍有不足。经对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梳理发现,大多数未成年人在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之前,都曾不同程度遭受过其他未成年人的不法侵害。根据相关案例可知,我国法律针对未成年犯实施少捕慎诉政策,帮助其重返社会,但效果与目的存在一定的偏差,一些 未成年人反而借助法律的优待实施犯罪,令人痛心。
未成年人犯罪这一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成长环境,二是心理发育。一个 人的社会化,需要父母、老师、朋友的正向引导和合理管制,才有可能较完美的成功,法律不能够改变人性,这是现实主义的观点,法律仅仅能够约束人性,只有在惩罚的基础上才有资格谈论改造。通过《刑法》《刑事诉讼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改进与完善,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作出“宽严相济” 的法律规制,增强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法律的震慑与管理作用,进而降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案件的发生概率。
作者:吴陈英
责任编辑/美工:罗小玲
下一篇: 到猫咖“撸猫”被咬伤,责任主体是谁?